美国人也重视奥运金牌吗?
美国人不仅看奥运,而且美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奥运金牌的体育大国。
文 / 傅皓南
编辑 / 殷豪男
在回答「美国人到底重不重视奥运金牌」之前,先来回答另一个问题:
「美国人会看奥运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
哪怕在近年体育赛事因疫情收视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东京奥运会仍然是美国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也依然是美国运动员心驰神往的体育圣地。
不过,对于美国群众来说,收看奥运的渠道以及奥运的关注点都在改变。
在东京奥运会是否应该如期举行的争议巅峰之时,CBS调查问卷显示,58%的美国群众认为本届奥运会应该如期举行,并有72%认为美国选手应该参加。根据Deadline网站的数据报告,目前已有1.05亿以上的美国人收看了奥运赛事及相关节目。
换句话说,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对奥运会抱有关注的兴趣。
奥运开幕式上的美国代表团
而根据YouGov和Morning Consult网站的调查问卷,在所有奥运项目中,游泳、竞技体操最受美国观众欢迎,艺术体操、跳水、篮球、田径和沙滩排球紧随其后。
最重要的是,美国观众没有以对待泛泛娱乐的态度观看奥运,他们对各个运动项目有着明确的偏好和喜爱程度,并不是单纯的「吃瓜群众」。
所以,奥运在美国依然有着相当的热度,只是「观赛平台」和「关注点」,多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01
美国人看奥运的方式,变了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自1988年就一直持有夏季奥运会的美国地区独家转播权。在2014年,NBC以77.5亿美金的空前天价与国际奥委会达成续约,将继续保留这一权益至2032年。
作为近30年持有奥运转播权时间最久的美国电视公司,NBC主导了美国观众收看奥运的方式和渠道。而2020东京奥运会,则给他们带了新的挑战。
虽然从整体数据来看,东京奥运会的收视率远远低于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多天数据勉强达到上届同期的一半),但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些客观因素:
1. 在疫情影响下,几乎所有的大型体育赛事收视率都有明显下滑,从超级碗到奥运会都无法幸免;
2. 作为本届奥运会的美国独家转播商,NBC将大量的奥运内容放在了Peacock等流媒体app平台上,电视收视率难免因此下降;
3. 东京与北美的时差,让大量观众更推崇通过回放、集锦和点播等形式来观看奥运赛事。
NBC Sports宣称目前Peacock、NBC Olympics及NBC Sports三大app平台的奥运内容,已经累计了10亿分钟以上的用户观看时间。同时,每天也有上千万用户通过NBC Sports的YouTube频道收看各个项目的比赛集锦。
NBC的平台矩阵
与此同时,运动员们的自媒体平台在奥运期间也颇受关注,为关注奥运的美国观众提供了新的角度。
例如,贾维尔·麦基和马蒂斯·塞布尔的自制Vlog系列,纪录了美国男篮和澳大利亚男篮奥运征途中的生活点滴,在YouTube达到上百万的播放量。而在TikTok上,美国七人制橄榄球国家队成员Ilona Maher和Cody Melphy关于纸板床和奥运村日常等话题的短视频,也获得了不少流量。
Cody Melphy的TikTok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全国电视转播已经不再是美国观众关注奥运的第一选择。移动设备、流媒体与自媒体平台将用户和赛事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打造更独特、更个性化的奥运体验。NBC认识到了这一趋势,并将田径、篮球等重点项目内容放到了流媒体平台上,通过付费订阅盈利。
NBC在过去安排奥运转播档期时,往往要考虑如何在黄金时段最大化收视率。将重点比赛的录像延迟播出也是惯用手段。大名鼎鼎的「冰上奇迹」,就是在比赛结束后3个小时才在美国电视上播出的。NBC现在利用流媒体平台摆脱了这一框架的种种限制,不过新的模式还远远称不上成功。
尽管NBC为本届奥运会配置了前所未有的资源:驻扎在本土的1800人团队、1600人的东京前线团队、创纪录的180位解说员等等。但NBC对东京奥运的转播质量,目前可以说是槽点颇多,被不少观众诟病。
比如,过于偏向体操、游泳比赛,导致田径及其他项目转播不到位;严重滞后的赛事报道;粗糙草率的集锦剪辑;不同平台的程序限制繁多…...大量表达不满的留言在NBC的奥运视频下随处可见,很多用户甚至断言:「这是我看过转播最差劲的一届奥运会!」
总体来说,虽然NBC对多届奥运会都付出了世界顶级的成本和资源,但他们的转播模式一直都在被观众、其他媒体和体育组织等相关人士不断批评。不过,换个角度来说,观众对于转播质量的要求,也证明了奥运会在美国持久不息的热度。许多美国观众甚至愿意通过CBC(加拿大广播公司)收看奥运,因为他们对奥运赛事的报道和转播更为完整,观赛渠道也更为便捷。
加拿大CBC
覆盖面、实时性、便捷性、人性化、专业性…...说到底,只有转播商让用户能在项目繁多、赛程紧密的奥运会中轻松地选出自己想看的内容,接受到及时的报道,全方位地享受赛事,才是保证奥运热度的关键所在。
虽然NBC已经有些与时俱进的势头,但如果不继续改良自己的转播模式,那么奥运也终会真正淡出美国观众的视线。
NBC过往奥运收视率统计 图片来源:Hollywood Reporter
02
赛场上的胜利不是唯一亮点
在转播模式和收看渠道变化的同时,美国观众对于奥运的关注点也在近年有明显改变:除了国家荣誉和赛场成绩外,人们愈发重视奥运选手的个人背景故事,以及同理心和身份认同。
从1896年的首届现代奥运会,到2020东京奥运会,美国几乎从未缺席过。美国选手历史总计赢得了2828块奥运奖牌,在本届赛事结束后将逼近3千大关,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美国夏季奥运金牌前十名的项目中,田径与游泳是绝对的夺金大项 统计来自维基百科
因此,奥运带来的民族骄傲、爱国精神成为了美国传统的一部分,驱使着美国观众关注五环赛事。
而美国主流媒体和好莱坞,也不停地通过奥运来强化美国价值观。
诸如前文提到的,以美国冰球队在1980年冬奥会击败苏联的经典之战为主题的《冰上奇迹》,是美国人民最喜欢的体育电影之一,也往往是奥运选手们用来激励自己的素材。
电影《冰上奇迹》根据1980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名帅赫伯·布鲁克斯带领美国冰球队征战的故事
同时,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每次在奥运赛场上的较量,都难以避免被媒体渲染出强烈的政治意义。这场神奇的比赛,自然也被刻画为美国精神胜利的象征。
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观众更偏向奥运会的「去政治化」,更加关注选手本身的故事。Z世代的个人主义,在这一点上影响力尤为明显,他们希望看到奥运选手赛场外的一面,更深刻地了解他们。NBC Sports、ESPN等主流体育媒体也加大力度宣传此类题材,主动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
上周,当今女子体操界第一人西蒙·拜尔斯的退赛,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美国队18岁的小将苏尼莎·李临危受命,面对巨大的压力稳定发挥,拿下了单人全能金牌,就此成为一段梦想成真的佳话。
同时,苏妮莎·李夺金当天,NBC也收获了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第二高的收视率。她的成功,为少数族裔中的少数族裔——美籍苗裔带来的不仅是自豪感,还有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度。
苏妮莎·李的亲友们正观看她的奥运比赛
NBC旗下各个平台、华盛顿邮报和ESPN等媒体将她的经历做成头条内容,苏妮莎·李和美籍苗裔,就此成为美国上周最为脍炙人口的话题之一。
拜尔斯这样的体坛巨星以心理健康为由退赛,也引起了人们对奥运选手承受巨大压力的讨论,一时各大媒体的体育专家乃至心理学专家都对「个人健康vs比赛成绩」做出了见解。
NBC Sports邀请菲尔普斯座谈运动员心理障碍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了一些同一天的比赛集锦。主流观点普遍支持拜尔斯的选择,赞扬她勇于为自己的安全做出决定的声音压过了质疑和抨击她的批评。
不过,奥运在美国,并没有完全「去政治化」。在重视个人故事的同时,奥委会、报道奥运的美国媒体等多方也在支持各种群体的维权运动,奥运赛事中的政治色彩甚至因此更为鲜明,引来观众的争议乃至反感。
在美国各种民意共存而十分复杂的舆论环境下,美国女足国家队,变成了典型的反面案例之一。
由队长梅根·拉皮诺领导的这支队伍,常常走在美国弱势群体维权运动的前沿,频频以高调的姿态发声、表态。美国女足在赛前奏国歌时以单膝下跪、背对演奏者抗议社会不公的行为,更是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许多观众认为她们站在了国家的对立面,与为国争光的奥运传统背道相驰。
美国女足在本届奥运会成绩不佳,八强赛中便被加拿大淘汰
于是,当美国女足的奥运首秀以0-3惨败瑞典告终时,大量的美国观众并没有安慰她们,而是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中送上了「活该」、「终于被教训了」之类的评论。能否在奥运赛场上通过竞技表现出「爱国精神」,依然对美国观众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
美国女足的抗议行为并不是没有先例。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为美国夺得男子200米金牌和铜牌的汤米·史密斯和约翰·卡洛斯站在领奖台上,在国歌奏起时低下头,高高举起戴着黑色手套的拳头,对人权致敬。奥运史上难忘的一幕就此诞生,深深地烙进了美国观众的心中。
当时,《时代》杂志等美国主流媒体对两人口诛笔伐,他们回国后也受尽排挤。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史密斯和卡洛斯最终被正名,成为奥运史上的英雄人物。
而在社媒平台极其发达的今天,运动员利用奥运平台发表声明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只会被更加放大、更具话题性。诚然,一名像刘易斯、菲尔普斯那样频频夺金、为国争光的偶像,在美国从来不会失去焦点效应。但一名敢于公开表达自己观念的奥运选手,往往也会迅速受到美国观众和媒体的关注,为奥运引来更多热度。
毕竟,运动员不只是竞技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表达出的感受,有时比赛事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03
美国人重不重视奥运金牌
美国人不仅看奥运,而且美国也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奥运金牌的体育大国。
不过,美国民众对于奥运选手的关注点,已经逐渐从奖牌、纪录和成绩扩展至个人经历,对运动员的健康和感受更加理解、关怀。许多运动员也抛去了过往冷战时期的政治包袱,更纯粹地享受奥运的竞技和友谊。我们看到萨姆·米库拉克和俄罗斯奥委会的对手阿图尔·达拉洛扬大方地拥抱,也看到苏妮莎·李和美国教练为管晨辰真诚地鼓掌、喝彩。
但是,在美国人愈发崇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个人健康大于竞赛成绩」等理念的同时,美国体制依然十分重视奥运成绩,尤其是在体操、田径、篮球、游泳等备受瞩目的传统大项上,能否夺金,依旧是美国人对于奥运成功与否的首要评判标准。
作为奥运史上奖牌最多的国家,美国追求胜利和荣耀的竞技精神,依然是其参加奥运会的核心价值观。在科罗拉多、纽约、加州等地,美国奥委会都设有奥运训练中心,并为奥运选手提供医疗、教育、经济资助等,还会为夺得奖牌的运动员提供奖金。
美国科罗拉多奥运训练中心的力量房
除了美国奥委会和体育协会外,NCAA也是奥运选手的温床:南加大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奥运工厂」,在本届奥运会更是有创纪录的66位校友参赛——要知道,很多奥运项目并不能像大学橄榄球和篮球那样为学校带来巨大利益,但美国大学依然会投入千万乃至上亿美金的资金,为培养奥运选手建造世界顶级的体育设施,提供奖学金等等。
而从运动员本身的角度来说,参加奥运不仅是为国争光的机会,也是实现致富的契机。
并不是所有志在奥运的美国运动员都会得到资助,不少选手必须自己养活自己,在没有赞助商的情况下自费训练、购买装备等。加比·道格拉斯曾在2012伦敦奥运会为美国夺得多枚金牌,在那之后她获得了上千万美元的品牌赞助合同,解决了母亲因付不起房贷被迫申请破产的燃眉之急。
也正是如此,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奥运选手比商业运动员更贴近普通人,更容易产生身份认同。奥运选手努力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成就非凡,其实就是典型的「美国梦」故事,这是奥运在美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内核所在。
总而言之,我们本篇的目的,不是为了弘扬奥运精神,更不是要鼓吹美国梦,而是希望通过介绍大洋彼岸的真实情况,尝试传达一个观点:没有不想获得好成绩的奥运健儿,更没有不重视金牌的体育大国。在每一个奥运会赛场背后,都有着国家资源的不断角力,以及国家政治的持久博弈。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更多奥运资讯
-《谁在B站看奥运?》
推荐关注: